亚虎体育-亚虎体育平台-亚虎体育app,斗-罗-大-陆-2觉-醒-武-魂-选-择-哪-个-好麒-麟-9000用-了-多-少-了交-15年-我-退-休-金睡-眠-呼-吸-暂-停-检-查-几-次
腾-邦-国-际-平-台-登-录,吐-槽-大-会-第-八-期-延-迟-播-出英-超-积-分-榜-最-新-榜高-考-后-录-取-分用-soul的-社-交
英-皇-国-际-娱-乐-网-址-下-载,辽-宁-抚-顺-一-小-学-女-教-师政-法-队-伍-教-育-整-顿-工-作-的-意-义-是-什-么典-型-案-例-通-报-教-育华-为-华-为-更-新-系-统
“水龙”“草龙”“火龙”“竞技龙”“彩龙”……
蓬安龙舞民间瑰宝舞出时代新韵
“女子荷花龙”(资料图)刘永红摄
舞“水龙”(资料图)刘永红摄
●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然
蓬安县历史悠久、人杰地灵,民间文化资源丰富。蓬安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出的乡土气息、生活气息浓厚的龙舞表演便是其中的瑰宝。
日前,蓬安县相如街道以特色民间文化艺术龙舞表演,入选2021———2023年度“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
一些传统节日,在蓬安县相如街道的街巷里总会欣赏到精彩的龙舞表演。不仅是在相如街道,经过千年传承,蓬安各地的龙舞表演纷纷进行了形式、内容的创新,“水龙”“草龙”“火龙”“竞技龙”“彩龙”等各色龙舞,“舞”出了新的韵味。
A免费技艺培训近距离了解龙舞表演
在蓬安县相如街道,有一支女子龙舞队。她们所舞的“龙”因全身布满荷花、荷叶图案,故被人们称为“荷花龙”。因舞龙队伍全部由女子组成,又被称为“女子荷花龙”。
“女子荷花龙”表演时,舞龙者一上台便辗转腾挪,跳跃翻滚,摆出“翻山倒海”“龙头戏珠”“九曲弯身”“龙身入肚”等高难度动作,令人拍手叫绝。
在相如街道,除了特色“女子荷花龙”,舞“水龙”也颇为出名。
据《蓬安县志》记载,蓬安县“水龙”已有千年历史,古时候,人们因天旱不下雨,便就地取材,用竹子、树枝、柳叶扎成“水龙”,选择在中午或黄昏舞龙过街,这便是蓬安县舞龙传统的来历。
每年的农历八月会舞“水龙”,舞龙者头上扎柳条,赤身、赤脚,穿短裤,踩着锣、鼓、镲等乐器的节拍,挥舞着“水龙”行走在大街小巷。“水龙”每到一处,当地居民都会将水泼至“龙身”或舞龙者身上,舞龙者一边舞“龙”一边躲避。一泼一躲,泼水人与舞龙者相互嬉戏。在此过程中,大家将心愿和祝福通过泼水的方式表达,水泼得越多表示收获的祝福越多。
“我们经常组织龙舞队、狮舞队在周子古镇、相如文化公园等地进行表演。”蓬安县相如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进行龙舞表演的同时,相如街道综合文化站还面向群众免费培训龙舞表演技艺,不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,还为旅客提供了近距离了解龙舞表演的机会。
B活跃街头巷尾服务群众50万人次
除了相如街道,“草龙”“火龙”“板凳龙”“竞技龙”“彩龙”等特色龙舞表演也在蓬安各地竞相发展。
“随着时代发展,一代接着一代传承,蓬安县舞龙传统逐渐演变为如今的龙舞表演。”蓬安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如今,每逢春节、元宵节等节日,该县群众便自发组织龙舞队,在该县街头巷尾来回穿梭,进行传统民俗文化表演。龙舞表演作为一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,兼具观赏性、趣味性、娱乐性和参与性,为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,也让龙舞技艺得以传承。
2015年,蓬安县龙舞表演获得南充市“龙腾盛世”舞龙比赛一等奖。
“蓬安县历来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,依托龙舞文化,2019年以来,蓬安县每年开展‘传统文化进校园’‘送戏下乡’‘非遗进景区’‘非遗过大年’等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100余场次。”该负责人介绍,据统计,近3年来,蓬安县开展各类龙舞表演达360场次(含线上),服务群众50万人次。
“蓬安县龙舞表演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大批文创产品发展。”该负责人说,蓬安县以龙舞表演为主体,开发了“五龙”(即“板凳龙”“草龙”“荷花龙”“火龙”“水龙”)手机壳、帆布包、公仔、水杯等多种文创产品,通过各个渠道推广销售。截至目前,该县研发生产文创产品100余种,销售金额50余万元。
下一步,蓬安县将不断丰富龙舞表演内容,提升龙舞表演品质,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乡村振兴、文旅融合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作用。
■小档案
龙舞表演
蓬安县龙舞表演种类繁多,有“水龙”“女子荷花龙”“草龙”“火龙”“板凳龙”“竞技龙”“彩龙”等特色龙舞表演。
蓬安“水龙”已有千年历史。舞龙开始后,舞龙者边舞龙边做各种风趣的动作,既逗人们泼水,又躲人们泼的水,舞龙人和泼水人相互嬉戏,最后“水龙”下河表示结束。
蓬安“女子荷花龙”,舞龙队伍全部由女子组成,“荷花龙”一般用粉红色塑料制品荷花扎成“龙身”,“龙身”两旁由女子手持荷叶来回穿梭。舞动“荷花龙”寓意发扬莲花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的精神。
蓬安“草龙”起源于宋代,“草龙”长度约30米,大多在中秋节进行龙舞表演,舞龙者身着褐色短裤、赤裸上臂、头戴草帽、肩披草带、腰系草裙、脚穿草鞋,合着铿锵的川剧锣鼓声舞动“草龙”。
蓬安“火龙”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晚上开始表演,至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结束。表演时,人们手持烟花将火星洒向“火龙”,“火龙”则不停舞动,在火花中上下起伏、左右摇动。农历正月十五晚上,龙舞演出结束后,人们便在河边烧掉“火龙”。
蓬安“板凳龙”相传起源于汉代,表演时一人手持一根木质长凳作为“龙身”,“板凳龙”的局限性很小,人少时,一、两截板凳也可以作为一条“龙”,人多时,“龙身”则可由80多条板凳组成,舞动中节节相随、时起时落,展现出“二龙抢珠”“金蝉脱壳”“黄龙缠身”等动作。
蓬安“竞技龙”的历史相对较晚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龙舞表演有了更高的追求,2007年至2013年,蓬安县相关部门先后3次到重庆等地邀请专家,来蓬安县传授现代标准竞技龙舞技,“竞技龙”龙身骨架只有9节,多由钢丝、编织布等耐用材料扎成。
蓬安“彩龙”又称为“表演龙”,一般由竹、木、纸、布扎成,传统“彩龙”舞龙者多身着对襟短衫、灯笼裤,腰间扎腰带、额头扎布条。
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然整理